由於我國的高等教育大眾化基本是在原有學科專業結構框架內發展起來的,幾乎所有高校的學科專業隨著大眾化規模的擴張同步增長,未能很好地考慮到未來經濟、科技和社會產業結構發展及人才市場的預期需要,專業設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例如,在這次擴張中,省級大學占總入學規模擴大的70%以上。雖然這些大學對招生擴招的熱情很高,並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但大多數大學基礎薄弱,起點低,質量難以保證。

都是胡說,我喜歡這個課程,它帶領我們去探索身心的最低處,這是我所喜歡的。雖然時間不是很長,但是接觸到探索四十的學習研修的體驗,我已經覺得非常幸運了。

  同時,一些金融、金融、工商管理、會計、法律、外貿等專業的就業率已經很低,對人才的需求已經趨於飽和,招生規模擴大,加劇了學科專業的結構性過剩,就業規模擴大。畢業生的熱情是嚴峻的。據統計,在我國信息、生物工程、生命科學等高水平學科中,18個專業占全國學生總數的16%,但教師、課程、培訓項目和教學條件相對落後,也影響和制約著這些專業的快速發展和質量。

  教師總數不足,結構不足,教師教學投入不足

  盡管2000年高校專任教師比1998年增加了13.6%,但遠遠低於普通高校招生數和在校生數的增長幅度,導致師資需求緊張,總量不足。例如,擴招後,我國高校師生比平均達到了1∶16.2,超過了美國1∶14.2和國際經合組織國家1∶14.4水平。如果按1:14的標准計算,我國高校仍有數萬名教師短缺。二是教師總量不足,特別是外語、數學、計算機等基礎課程教師短缺問題比較突出。就這些學科或專業而言,師生比甚至超過了1:20。極端例子如個別高校計算機專業,總共有專職教師12名,但學生數卻超過了1000名,師生比為1∶83,如果將其他系部為本系開設基礎課的教師也加進來,師生比也不會低於1∶30。教師不足,致使工作量過大,教學負擔過重。據有關部門對99所高校外語教師情況調查,周課時一般為14節以上,其中20—29節之間的占教師總數的32%,30節以上的占5.4%。專家們認為,在八天的時間裏,外語教師的周班是最合適的。班級教學規模膨脹過快,使得合班上課、一兩百人上大課現象增多,教師組織教學難度加大。

香港 大學 學費的預算方案,讓同學能作好充足準備。大學同時設有多項非本地生獎學金計劃,根據學生的學業成績、課外活動,或社會服務表現等條件而頒發。

  同時,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長期以來,教學投入不足的現象並沒有得到根本的扭轉。有些教師未將時間和精力放到教學上,而是放到教學以外的第二職業上,教學成了應付差事,甚至出現不備課、遲到、早退、逃課或找人代課等教學事故。

相關文章:

質量標准由單一走向多元化

課程風格要素

素質教育將有新解

關於高等教育質量觀的幾點思考

大學課程的理想